标题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发文机关
高新区经济发展局
发文字号
淄高新管发〔2021〕3号
索引号
/2021-5217765
成文日期
2021-11-01
发文日期
2021-11-03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有效性
有效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关于印发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淄高新管发〔2021〕3号
各部、局、中心,四宝山街道、中埠镇,市驻区各部门、单位,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各有关单位: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高新区工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1年11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谱写跨
越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10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10
(一)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11
(二)产业转型升级成绩突出........................................................11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12
(四)国际开放发展持续深入........................................................13
(五)城市发展品质全面提升........................................................14
(六)政策制度改革不断深化........................................................15
(七)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改善........................................................16
(八)民生福祉显著增强................................................................16
(九)党的建设全面加强................................................................17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淄博高新区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19
一、发展机遇....................................................................................19
二、面临挑战....................................................................................20
第三节 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21
第二章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争当全市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社会发展先
行者和排头兵..................................................................22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22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22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24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25
第三章 数字赋能、产业升维,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28
第一节 全面提升三大产业首位度..............................................28
一、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28
二、促进生物医药价值链提升........................................................30
三、打造智能制造发展生态............................................................32
第二节 全面提升两大现代服务业能级......................................34
一、加快发展金融科技....................................................................34
二、积极发展高端物流....................................................................35
第三节 全面提升新经济发展优势..............................................35
一、抢占绿色能源赛道发展先机....................................................36
二、强化工业互联网发展引领示范................................................36
三、紧跟电商和新零售、新消费发展潮流......................................37
四、加快发展数字农业....................................................................37
第四章 创新驱动、平台赋能,打造创新创业活力示范区..........38
第一节 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38
一、打造高端研发创新平台............................................................38
二、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39
三、完善成果转移转化平台............................................................39
第二节 聚合高端创新要素资源..................................................40
一、全力建设人才汇聚高地............................................................40
二、全力支持核心技术创新发展....................................................41
三、全力推动数字资源开放融通....................................................42
第三节 提质增效创新创业..........................................................42
一、提升孵化载体能力....................................................................42
二、探索孵化模式创新....................................................................43
三、构建创业孵化生态....................................................................43
第四节 培育创新主体力量..........................................................44
一、壮大科技型企业........................................................................44
二、加快培育高成长企业群体........................................................44
三、做大做强产业领军企业............................................................45
第五章 深化改革、开放融通,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46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46
一、全面营造优质营商环境............................................................46
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47
三、推进市场化资源配置................................................................47
第二节 塑造国际开放优势..........................................................48
一、搭建国际开放合作平台............................................................48
二、优化全球资源要素配置............................................................49
三、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合作能力....................................................49
第三节 加快区域协同发展..........................................................50
一、加快链接国内开放高地............................................................50
二、加强省内地区交流合作............................................................50
三、深度融入自创区协同发展........................................................51
第六章 产城融合、智慧生态,建设高品质科创新城..................52
第一节 优化全域空间布局..........................................................52
一、提升发展“一核”........................................................................52
二、高水平建设“两城”....................................................................52
三、统筹布局“三区”........................................................................53
第二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54
一、建立综合立体交通体系............................................................54
二、完善水利网络基础设施............................................................55
三、加强能源供给体系建设............................................................55
第三节 建设活力现代园区..........................................................56
一、着力强化宜居生活配套............................................................56
二、加快布局休闲配套....................................................................57
三、推动精品商务设施配套............................................................57
第四节 建设数字智慧园区..........................................................58
一、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8
二、提升专业园区智慧运营............................................................58
三、加快城市智慧高效管理............................................................59
第五节 建设绿色生态园区..........................................................59
一、加强环境综合治理....................................................................59
二、推动园区绿色运营....................................................................60
三、打造文明绿色城市....................................................................60
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61
五、深化园区精细管理....................................................................61
第七章 以人为本、共治共享,提供幸福社会新典范..................62
第一节 推进教育事业发展..........................................................62
一、加强教育资源供给....................................................................62
二、加快教育开放协同....................................................................62
三、推动教育模式改革....................................................................63
第二节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63
一、扩大医疗资源供给....................................................................64
二、提高基层医疗水平....................................................................64
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64
第三节 繁荣文化体育发展..........................................................65
一、丰富城市人文精神....................................................................65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65
三、加强特色文化服务供给............................................................66
四、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66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67
一、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建设............................................................67
二、推动养老事业发展....................................................................67
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68
四、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69
五、统筹保障重点人群发展............................................................69
第八章 警钟长鸣、安全至上,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法治高新区..70
第一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70
一、夯实生物安全保障....................................................................70
二、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71
三、提高安全生产水平....................................................................71
第二节 保障经济运行安全..........................................................72
第三节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72
一、构建“大综治”工作格局............................................................72
二、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73
三、健全立体化安全风险防控体系................................................73
第四节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74
一、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74
二、加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74
第五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74
一、提升依法行政能力....................................................................75
二、提高司法公信力........................................................................75
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75
第九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实施保障........................76
第一节 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76
第二节 统一规划体系建设..........................................................77
第三节 明确规划实施分工..........................................................77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75
淄博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淄博市委关于制定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及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发展定位编制,是未来五年淄博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和实施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淄博高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征程,实现凤凰涅槃、加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谱写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淄博高新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跨越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聚力打造淄博市“三区一窗口”的关键期。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以来,淄博高新区工委管委会带领高新区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凝聚创业的精神和意志,大力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业集群加速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开放合作全面展开,深化改革取得突破,产城融合不断提升,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圆满完成全省统筹的开发区改革,通过代管先创区实现空间扩容,高新区的发展位势、发展空间、发展层级得到有效提升,为推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淄博高新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4亿元,是2015年的1.2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基本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的目标。完成税收收入由“十二五”末的43.06亿元增至2020年的51.37亿元。2020年,淄博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由2015年的第53位跃居至第43位。
(二)产业转型升级成绩突出。“十三五”期间,淄博高新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加速显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新区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0.2:57.3:4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2015年提高5.89个百分点。202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8%,较2015年提高33.8个百分点。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四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6.3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以先进陶瓷、聚氨酯、功能玻璃三大特色引领发展,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已成为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微晶氧化铝陶瓷制品制造商,山东一诺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预聚体产能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中排名第一。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迈进,是中国最大的消毒灭菌设备研制生产基地、国内最大解热镇痛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智能装备增势强劲,工业机器人、电机等领域支柱作用日益凸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加速涌现。电子信息产业卡位发展,集成电路、MEMS传感器、仪器仪表研发与制造实力显著提升。产业布局框架逐步拉开。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建设了一批创新孵化型、产业集聚型园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建有MEMS产业园、仪器仪表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从孵化到产业化,建成医疗健康产业园、高新区生物医药创新港、新华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等;新材料产业建成先进陶瓷创新园、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创新园、新材料中试基地、创新创意产业园,构建一体化统筹发展新格局。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淄博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创新平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截至2020年底,拥有各类创新平台129个,较“十二五”末增加74%;拥有13家创业孵化载体,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5家,拥有省级及其他各类众创空间20余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孵化-加速-产业化”链条不断完善。科技型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2家,较“十二五”末增长219%,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企业数量达到354家,占全市的39%,拥有省级瞪羚企业18家,7家企业获批省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2家企业被评为市准独角兽企业,21家企业获批省级领军、示范、标杆企业,拥有市场主体3.9万家、上市挂牌企业125家,分别是“十二五”末的6.6倍和5倍。高端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已累计拥有海内外院士32人、“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专家38人、“泰山系列人才”53人,自创区“蓝色汇智双百人才”18人,“淄博英才计划”39人,近两年“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专家新增100%,泰山系列人才新增80%;成立鸿信国泰新旧动能转换基金、MEMS产业基金等65家基金公司和合伙企业,出资额达210.71亿元。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十三五”期间,累计获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27项,获得扶持资金3.8亿元,2020年科技奖励扶持资金8883.51万元,是2015年的1.68倍。截至2020年底,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23660件,较“十二五”末增长89.79%,获得3个中国专利优秀奖。“十三五”期间组织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40项,获批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52项。近三年,共获得自主知识产权1101件,主持或参与制定标准314项,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达到920项。
(四)国际开放发展持续深入。“十三五”期间,淄博高新区加快国际化发展,国际开放水平能级不断提升。国际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淄博综合保税区已获批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持续完善保税仓储、加工制造、研发设计、保税物流等综合功能;“齐鲁号”欧亚班列2019年淄博始发占全省始发班列的42%,货物满载率达90%,淄博—俄罗斯乌里扬州班列是全国唯一与俄罗斯乌里扬州成功开行点对点班列的城市。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截至2020年底,淄博高新区“走出去”及海外投资合作累计备案境外投资项目57个,企业对海外实际投资额2.2亿元,已经延伸拓展至19个国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持续深化。发挥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两个海外孵化器招才引智渠道作用,累计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10余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20余项,“中乌(山东)等离子技术转移基地”在2018年成为山东省品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五)城市发展品质全面提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城市建设与功能品质,深化产城融合,科技新城建设实现新突破。发展空间不断优化。淄博高新区可控制面积拓展至227.34平方公里,确定“一核、两城、三区”的空间格局,规划“一核”为高新区核心区,“两城”为科学城和双创公园城,“三区”为智能制造区、综合保税区和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的空间架构。交通路网建设持续完善。2018年淄博高铁北站正式通车,省内2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的高效便利交通;城市道路长度达到307公里。城市设施配套顺利实施。年供水能力达到3071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收运能力达到22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精细化管理亮点纷呈。加大农村违法建设的治理力度,完成城区楼顶广告“清零”,整治城区杂乱线缆,打造规范有序的天空景色。实施环卫、市政、园林、河道、交管的五位一体城市管理市场化新模式,对建成区道路进行“深度清洁”。
(六)政策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深入推行制度改革,构建完善政策体系,不断释放体制机制新活力。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2019年高新区在全省32个开发区政务服务环境位列第一名、营商环境排名中位列第二。完成“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发使用“证照分离共享数据平台系统”,率先实现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100%划转。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健全“1+X”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淄博)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政策意见》《淄博高新区进一步加快青年人才集聚的十条措施》《关于支持高新区基金证券产业园发展的若干政策》《淄博高新区总部经济财政扶持政策》《关于促进高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措施》等产业发展、创新创业、营商环境等专项政策。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实施。推行“管委会+”体制,将现有部门整合为13个直属机构、7个专项工作中心、8个双招双引中心,探索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3+N”招商体制以及“3+N基金”金融运行管理新方式;实行全员聘任、公开招聘,经济部门人员数量由209名增加到344名,增幅为64.6%,干部资源向发展一线倾斜,干部队伍年轻化特点更加突出。
(七)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改善。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深入开展节能降耗与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9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5.6%,每万元GDP能耗降幅达10.16%;煤炭消费总量下降到254万吨,较“十二五”末减少75万吨,提前完成控煤任务;对比“十二五”末,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六项主要污染物中SO2、NO2、PM10、PM2.5分别同比改善80.65%、33.33%、46.45%、37.37%;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2天,比“十二五”末增加100天。生态宜居建设成果斐然。猪龙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完工,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高标准实施九顶山生态恢复工程等项目。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化管理大提升行动,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12个生态公园已建成并向公众开放。城市环境管理精细规范。建设标准化环境监测站、环保一体化信息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环境监控,实现对城市内环境空气质量、工厂主要污染物排放、重点河流断面水质的全天候连续自动监测。在道路保洁、工地扬尘、移动污染源方面实行企业监督制度,实现即时性、科学化管控措施。
(八)民生福祉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升。累计投资20余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14所,累计增加学位1.3万个,荣获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山东省实验教学普及县等荣誉称号;教育信息化、“名校长、名师、名校”三名工程等创新改革事项在全市推广,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17%。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改善。高新区拥有卫生机构11个,其中,民营医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院3个,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122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001张。精细化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初步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通过运用物联网等技术采集食品流通及消费过程信息,实现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城市社区15分钟服务圈”“村居社区10分钟健身圈”“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初具规模。高新区26个村居基本完成新村建设,已完成11872套住房棚户区及19个老旧小区改造。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城乡低保、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等民生保障水平全市最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健康体检率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截至2020年,高新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享受养老金待遇人数达到了126958人、8009人,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了87.72%、155.88%。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高新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927元。
(九)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主题教育成效显著。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储备和重用了一批优秀干部。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始终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完善党建领导体制、责任体系,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扎实推进“抓镇促村”责任制,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积极推进非公党建工作“两个覆盖”、发挥“两个作用”,不断增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作风层面发扬十八个字的可贵品质。秉承“不怕苦、肯奉献,有韧劲、咬得住,爱学习、懂专业”的干事创业新品质,重塑并释放干部选聘三大优势,班子年轻化专业化特征更加凸显,干部队伍更具活力,主责主业更加强化,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总体来说,“十三五”期间,淄博高新区发展成效显著,但对标一流园区、面向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规模还不够大,园区规模体量与国内先进园区存在差距,对全市的引领性、贡献度不够强。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仍未到位,产业业态仍然偏重偏传统,产业结构相对初级、产业布局尚不够集约优化、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三是前沿高端、跨界融合、数智兼备的新产业新业态涌现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四是创新动能还不够足,龙头企业偏少,高成长企业群体小,本地高校院所资源相对有限,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还比较缺乏。创新创业活跃度不高,创新能力强、高成长的企业群体仍相对有限。五是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有待优化,生态环境整体存在差距,绿色发展理念尚需不断增强。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淄博高新区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一、发展机遇
从国际来看,一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速突破,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高新区面临着抢抓科技革命先机、率先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机遇。二是新一轮创新全球化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倾向增强,高新区面临着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链接全球高端要素流入的机遇。
从国内来看,一是我国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新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新动能,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二是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新区面临着借助“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重大机遇。三是我国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及关键技术可控,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高新区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机遇。
从区域来看,一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京津冀产业溢出效应加速提升,为淄博高新区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机遇。二是淄博市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关于支持新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关于全力支持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全市“三区一窗口”加快跨越式突破性发展的意见》,将以新手段、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全市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高新区作为全市新兴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地,更为率先探索发展新经济提供了重要机遇。三是淄博综合保税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布局,淄博科学城、独角兽生态岛等重要功能平台高标准建设,淄博高新区通过代管淄博先创区实现扩容发展,为高新区做大规模体量、汇聚高端科创资源、开展先行先试提供了机遇。
二、面临挑战
从国际来看,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涌动,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面临冲击,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淄博高新区将在一个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谋求发展。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未来一段时期“科技围堵”与“卡脖子”等挑战还将增多,经济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大,淄博高新区将在国内经济面临较大压力的环境下谋求发展。
从区域来看,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凭借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集聚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对周边地区虹吸效应加剧,区域发展马太效应不断扩大,同时,国家高新区间竞争日益激烈,依靠传统路径发展的高新区面临与利用新手段、新模式发展的高新区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淄博高新区在传统发展优势弱化、新优势尚未形成的环境下加快追赶超越。
第三节 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到2035年,淄博高新区将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开放共享、生态和谐的高科技园区,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活力、营商环境便利、社会治理效率等全面提升,跻身国家高新区发展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创新创业活力生态示范区、新经济集聚活跃区;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高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更高水平的诚信高新、平安高新;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公民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系统实现有机循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打造区域开放协同发展增长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窗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第二章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争当全市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社会发展先行者和排头兵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贯彻省委八大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六大赋能”,勇担新时代赋予国家高新区的新使命,锚定打造全市“三区一窗口”目标,加快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创新创业活力示范区、高品质科创新城、幸福社会新典范,争取在“十四五”期间高新区规模体量跨上新台阶,发展实力进入全国高新区前三十强。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心用情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深化“六大赋能”,着力做好“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以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两篇文章,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提升城市开放度、经济外向度,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未来五年,淄博高新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有解思维。坚持创新驱动,集聚多元研发创新主体,汇聚技术、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强化技术试验空间、产业应用示范、智慧城市创新等应用场景驱动能力。坚持生态赋能,以生态化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双创平台载体,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群体,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梯队,全力打造赋能型创新创业生态。坚持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业态发展,促进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社会民生重点领域的渗透融合。深化产城融合水平,推动技术应用推广、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服务功能融合。坚持开放协同,以淄博综合保税区为主平台,强化制度安排,加大政策保障,打造辐射鲁中地区、服务全省、融入“一带一路”的物流枢纽,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共创繁荣的新格局。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
——高技术和新经济活力区。坚持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并举的转型升级路径,加快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加快培育产业新赛道,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3+2+1”主导产业集群,成为新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的主阵地。
——锐意创新改革的先行区。强化创新驱动和改革促动双轮动力,强化平台聚能、生态赋能、创新释能,深植敢闯敢干的拓荒精神,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化、法制化环境,充分释放各类主体活力。
——科产城人文融合示范区。坚持国际标准、现代气质、新城特色、生态底蕴,推进全域城市化,做强基础设施、做优公共服务、做美城市环境、做实民生事业,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文氛围有机融合。
——对外开放发展主窗口。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泛链接国内外高端要素资源,着力提升产业供应链、价值链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强化在区域发展中的开放极核作用。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经过五年的不懈奋斗,淄博高新区打牢“三区一窗口”使命,在现代产业集群竞争力、创新驱动引领、城市发展品质、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始终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走在前、做标杆、打前阵、当先锋;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进入国家高新区排名前三十行列。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有力增长,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0亿元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金融科技、高端物流、新经济“3+2+1”主导产业,聚力打造智能微系统、“双碳”绿能、生物医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3%。
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效。创新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业氛围活跃,汇聚一批新型研发组织和平台,涌现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引育出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瞪羚与独角兽企业群体,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数量倍增。到202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5%。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发挥综合保税区的国家平台优势,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推动国内国际双循新发展格局,成为全省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区域增长极。到2025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9.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13亿元。
城市发展实现新跨越。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优美化城市生态“四态合一”,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生产总值排放等进一步降低。
民生建设取得新成绩。积极扩大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供给,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网,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指标名称(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速〔累计〕 |
属性 |
经济发展 |
||||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
8.2 |
—— |
15% |
预期性 |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91.24 |
93 |
〔1.76〕 |
预期性 |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 |
—— |
—— |
预期性 |
(4)“四新”经济占GDP比重(%) |
34 |
44 |
〔10〕 |
预期性 |
创新驱动 |
||||
(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1 |
5.5 |
〔0.4〕 |
预期性 |
(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 |
8 |
—— |
预期性 |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 |
—— |
预期性 |
民生福祉 |
||||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
—— |
—— |
预期性 |
(9)城镇登记失业率(%) |
1.87 |
4.5以内 |
—— |
预期性 |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 |
14 |
2 |
预期性 |
(11)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93 |
2.04 |
〔0.11〕 |
预期性 |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8 |
96 |
〔5.2〕 |
约束性 |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0.4 |
1.6 |
〔1.2〕 |
预期性 |
(14)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42 |
79.18 |
〔0.76〕 |
预期性 |
绿色生态 |
||||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34.74 |
完成省市分解任务 |
—— |
约束性 |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 |
—— |
约束性 |
|
(1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64.3 |
—— |
约束性 |
|
(1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 |
约束性 |
|
(19)森林覆盖率(%) |
11.75 |
12.3 |
〔0.55〕 |
约束性 |
安全保障 |
||||
(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0.64 |
0.64 |
—— |
约束性 |
(21)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煤) |
—— |
—— |
—— |
约束性 |
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第三章 数字赋能、产业升维,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
依托淄博高新区产业发展基础,把握新经济时代产业发展逻辑,以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产业跨界赛道,促进创新型新兴产业育成,聚焦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提升金融科技、高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新经济为支撑的“3+2+1”产业体系,打造特色突出、富有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全面提升三大产业首位度
围绕高新区产业基础与未来发展趋势,坚持技术引领产业创新,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力争到2025年,聚力打造智能微系统、“双碳”绿能、生物医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筑产业链齐全的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以及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一、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
立足本地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优势,加强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挖掘下游应用领域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先进陶瓷、功能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提升有机高分子材料发展竞争力,积极布局发展前沿材料,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知名材料科技高地。
构筑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优势。提升先进陶瓷发展层次。加快建设淄博科学城新材料中试区,构建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为一体的全周期生态链。加快新型功能陶瓷材料产业集聚示范区,建成全国领先的先进陶瓷材料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聚集区。以中材高新、工陶院、合创明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巩固结构陶瓷发展优势,加强高性能氮化硅和氮化铝粉体、高导热高强度氮化硅陶瓷基板、压力传感器用氧化铝平板、长寿命高耐磨陶瓷轴承球等产品研制,积极发展陶瓷介质滤波器、高温共烧陶瓷基座、光纤陶瓷插芯、片式多层瓷介电容器、3C陶瓷、蜂窝陶瓷、陶瓷膜、氧化锆义齿等功能陶瓷。做强功能玻璃发展优势。支持金晶科技、中材金晶玻纤等功能玻璃龙头企业强化发展优势,围绕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等方面提升工艺水平,布局发展光伏玻璃、汽车玻璃、3D玻璃、环保玻璃、智能玻璃等高端领域。
推动有机高分子材料领先发展。加快建设淄博高新区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产业园,打造集科研、孵化、生产、制造为一体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园区,集聚一批有机高分子材料企业。以一诺威新材料、蓝星东大等企业为引领,推动有机高分子材料围绕聚氨酯优势领域,加快发展记忆材料、塑胶跑道、生物医学工程用材料、生物降解聚氨酯材料等新型聚氨酯产品,积极布局发展尼龙66、工程塑料、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附加值、前沿高分子材料。
加快发展前沿新材料。紧盯前沿,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校院所、技术企业,培育发展石墨烯、3D打印材料、炭纤维、气凝胶保温材料领域。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发挥本地及周边资源富集优势,积极发展汽车铝合金底盘、车身构件、铝压铸,航空航天铝合金铸件、高性能铝合金锻件、铸件、钛合金、稀土新材料等领域。发展薄膜材料。面向重大需求,重点发展新型显示用ITO靶材及其他薄膜材料、特种分离膜、气体分离膜等领域,促进先进膜材料在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应用。发展增材制造。着力吸引智能装备、汽车、医疗等领域的增材制造装备企业,强化增材制造材料布局。
二、促进生物医药价值链提升
立足园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优势,建设生物医药、医疗装备、生命健康特色产业园;坚持以龙头引领强化产业创新、高端化突破、特色化发展,依托新华制药、新华医疗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从科技研发创新到项目产业化,做大做强医药制药、医疗器械、大健康三大重点领域;大力支持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产业提速模式,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助力园区企业全方位发展,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创新高地。
强化医药制药竞争实力。加快发展创新药。发挥新华制药、新达制药等骨干企业产品与品牌竞争优势,重点围绕肿瘤、心脑血管、乙肝、糖尿病等慢性病领域,加快吸引一批恶性肿瘤、抗感染、血液和造血系统等领域的创新药物创新型企业。前瞻布局生物药。强化生物制药研发生产源头,推动抗体、新型疫苗、诊断试剂领域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发展。做大现代中药产业规模。推动现代智能绿色中药生产基地、中药及健康产业公共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世博金都、亚大制药等头部企业在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乙肝等领域加快发展。加快发展保健品。鼓励华润圣海等企业进一步开发高附加值的运动营养、体重管理类保健品。积极布局生物医药CXO。紧抓一致性评价、优先评审、MAH等药企改革的机遇,鼓励强化高端制剂的研发服务,发展生物医药CRO、CMO,依托新华制药等建设CDMO模式的小分子医药产业园区,吸引更多开展肿瘤、心血管、中枢神经、眼科、呼吸等领域CRO/CMO企业、科研机构落地。
推动医疗器械向高端化发展。夯实诊疗设备竞争实力。重点发展智能医学影像、感染控制设备、医用环保设备、体外诊断仪器等诊疗设备,推动新华医疗、新马药机等实力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加快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延伸拓展高值耗材。依托安得医疗等企业,重点强化注射穿刺类、医用敷料、高分子材料类低值耗材研发创新,积极发展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等高值耗材。加快发展制药装备。推进高端制药装备产业化项目建设,借助国际制药装备的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原料药设备、制剂设备、药品包装设备类制药装备。支持布局家用医疗设备。谋划布局电子血压计、雾化器、呼吸机、制氧机、血糖仪等领域的家用医疗设备,加快引进国内外主流品牌家用医疗设备制造企业。
延伸布局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精准医疗。把握医疗精准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基因测序、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等精准医疗服务。发展健康管理服务。重点吸引骨科、肝脏、口腔等专科类服务型民营/私立健康管理机构在高新区落地,提高区域性健康配套服务,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高端康养服务。在“双创公园城”项目中谋划发展普惠康养产业,大力发展融合体育健身、健康旅游、健康教育、健康食品、健康大数据等多元素的市场化高端康养养生中心。
探索布局数字医疗新业态。加快发展数字化医疗设备。鼓励本地医疗器械企业加快融合数字、智能技术,重点布局超声、核医学、体外诊断、监护等数字化医疗诊断设备,推动企业与医院开展精密合作,促进研发设备设施创新应用,打通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医疗数据,提供智慧医学影像、智慧门诊、智慧病房数字化一体化方案。加快发展医疗大数据。支持高新区亚华电子等企业参与重点医院、养老机构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发生命全景数据、全时数据监测管理系统和预测信息系统,协同医院等机构开展医疗数据挖掘、分析,提升医疗信息服务、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积极布局互联网医院。加快与国内知名互联网医院平台型企业合作,链接吸纳一批优质外部医疗资源,积极发展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家庭医生、药品配送等服务。
三、打造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充分发挥本地制造业基础优势,坚持“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打造智能装备、新能源产业集群,强化微系统、新一代信息服务竞争优势,着力打造制造与智能融合发展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加快智能装备规模化发展。壮大工业机器人实力。面向汽车、消费电子、医疗等领域,发挥纽氏达特机器人等企业技术优势,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多关节、直角坐标、协作机器人等机器人本体制造,探索全自动柔性化无人生产线配套。加快智能专用装备布局。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园等载体,加大吸引高端智能装备与模具制造、智能物流装备、矿山装备、脱硫脱硝设备、废弃净化设备等专用装备企业落地。加快智能终端设备布局。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智能摄像头、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控制器等智能硬件模块,加快发展面向防灾救援、电力巡检、交通监测、农业植保等特殊应用领域无人机企业和项目。
提升微系统产业竞争力。壮大集成电路实力。加快推动中科麦斯(淄博)电子科技MEMS产业研究院、MEMS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及产业化项目等MEMS芯片项目建设,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汽车电子、智能终端应用ASIC芯片研发与制造,依托新恒汇电子等重点企业强化芯片封装测试基础优势。做大做强智能传感器。发挥淄博高新区MEMS产业园集聚作用,引领一批国内外一流企业带动构建MEMS研发制造高地,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3D感知等领域延伸发展压力、环境传输、温度、光感等智能传感器。
加快信息服务迭代升级。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应用。依托人工智能“家”产业园引进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团队,加速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新型人机交互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物流等融合推动智能化软件与智能产品的研发应用。探索发展大数据应用。加强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大数据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发展面向工业、医疗、交通、物流及公共事业领域的大数据成套解决方案。
第二节 全面提升两大现代服务业能级
结合淄博区位和生态资源特点,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金融科技、高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一、加快发展金融科技
集聚金融服务资源。提升金融活水赋能产业、科技创新作用。打造淄博金融科技集聚区,引进一批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广泛链接外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集聚和培育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证券咨询、第三方支付、保险销售、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金融中介组织。提升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培育和壮大创业投资机构、本土天使投资人群体;支持商业银行、信贷机构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贷,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增信、风险分担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丰富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创新产品和新型服务模式;建设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以线上方式广泛链接外部金融服务资源,为区内企业提供投融资对接、金融信息服务、融资支持政策等一站式服务。支持金融服务业融合前沿科技。加快引进金融科技领域创新型企业,重点为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大数据、智能投顾、金融互联等研发创新活动提供解决方案。
二、积极发展高端物流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淄博内陆港,创建铁路开放口岸,打造大宗物资多式联运区域中心,重点实施淄博内陆港及综合保税区铁路专用线路建设项目,前瞻布局智慧物流网络,建设畅通日韩-鲁中-欧亚的区域物流枢纽。积极发展“保税+”业态。发挥综保区制度优势,加快发展保税研发、保税加工、保税维修、保税融资租赁等业态,联动内陆港,实施淄博保税中欧班列工程,加快发展积极布局保税+转口贸易。塑造专业物流竞争优势。围绕新材料、装备机械、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拓展生物冷链物流、大型装备机械贸易等细分领域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工业深度融合,打造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产业供应链组织中心。
第三节 全面提升新经济发展优势
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绿色能源、工业互联网、数字医疗、智慧物流、新金融六大新经济赛道,发展智能经济、健康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四大新经济形态,持续提升新经济源头活力、壮大新物种企业梯队、释放新场景需求机会、优化新经济空间,促进高新区实现高质量突破发展。
一、抢占绿色能源赛道发展先机
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吸引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汽车换电站充电桩制造运营项目、新能源公共出行运营项目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重点发展纯电动乘用车整车制造,增强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新能源充电桩等配套能力,加快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布局通信模块、定位导航等智能网联模块。发展先进储能。重点发展光伏装备、储能电池与新型电池材料,加快吸引华能新型光伏太阳能、华为逆变电器等一批技术先进、迅速成量的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布局氢能。积极探索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相关工艺及设备,同时开展压缩设备、加注设备、站控系统等加氢站核心设备研发,围绕氢燃料电池关键产业链环节加快布局催化剂、质子膜、“四泵四器”(即空压机、氢气循环泵、无离子水泵、氢气增压泵、燃料电池控制器、增湿器、DC/DC、辅助低温启动器)等核心材料及部件。
二、强化工业互联网发展引领示范
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加快引进和培育工业互联网集成商、细分工具企业、软件等解决方案供应商、IDC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提供商,促进形成企业协同、行业共融发展格局。加快释放工业互联网场景机会。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挖掘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需求,推动柔性化、定制化制造模式,促进行业制造能力、资源协同,争取形成一批示范标杆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示范推广。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具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经验的工业企业建设研发、场景实验验证、展示等平台,促进工业互联网前沿应用和建设经验加速推广。
三、紧跟电商和新零售、新消费发展潮流
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以跨境电商贸易、金融、线下展示展销为重点领域,加快招引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海购、天猫国际等跨境电商行业巨头公司,推动本土聚米网络等电商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推动形成跨境电商集聚发展优势,争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加快布局首店经济。支持高新区银泰城、新玛特、银座奥特莱斯、居然之家等加快重磅品牌招引,开设山东首店、淄博首店,打造体验首店、新产品发布首店,引爆人潮和消费热度。加快发展无接触式零售服务。把握后疫情时代无人化、非接触的发展需求,加快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无人回收站、智慧餐厅等智能零售终端。加快发展网红爆品消费品。引导高新区得益乳业、美伦食品等,紧跟年轻人、Z世代的消费趋势,拓展乳品、雪糕等新产品开发,转变网络化、数字化营销方式,打造网红爆品。
四、加快发展数字农业
推动数字化与农业种植融合发展。依托高新区农业种植、乳业等发展基础,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集成应用,在先创区建设数字农业创新区,加快打造一批智慧田园、智慧果园。推动数字化与农业生产加工融合发展。鼓励乳业、食用菌等农业龙头企业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产品加工生产、检验检测、产品销售方面的应用,打造国内乳品、食用菌等领域数字化生产、销售行业标杆典范。
第四章 创新驱动、平台赋能,打造创新创业活力示范区
围绕主导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开放式创新发展,招募汇聚高层次、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强化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速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在主要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多层次、专业化载体空间,培育壮大高成长企业队伍,举办高水平双创品牌活动,打造区域创新创业高地。
第一节 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
一、打造高端研发创新平台
搭建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聚焦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前沿新材料、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卡脖子”技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争取落地国家级研发机构分中心。支持新华医疗建设山东省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山东省透波功能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链接国创淄博中心国内外资源,打造世界级先进车用材料技术创新策源地。完善企业研发创新平台。支持骨干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面向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鼓励知名公司在高新区设立创新平台。谋划布局未来研究平台。鼓励高校、龙头企业面向前沿领域、前沿技术谋划建设未来实验室、场景创新中心等前瞻性创新平台,开展“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创新。
二、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
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国内优质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团队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分院借助总院的人才、技术、平台等优势,与骨干企业、知名院所共同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与优质资源导入,打造山东产研院与地方合作样板。支持本地清华大学MEMS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先进陶瓷研究院、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等强化科创孵化、产业组织、服务集成等功能。建设布局创新服务综合体。鼓励区内骨干企业联合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共同组建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产业联盟等开放组织,加速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与创新要素间的自由流动。引导创新平台互联互通。建立创新平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支持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实验、检验检测等仪器设备,提升多方创新主体资源共享共用。
三、完善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成果汇聚平台。多维度、多模式引进全国知名的大学科技园在高新区集聚发展,设立分支机构、分支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落地生根,推动更多高校成果在高新区对接转化。建设技术中试熟化平台。加快建设淄博科学城新材料中试基地,依托平台为区内外企业广泛提供中试服务,促进先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开放资源组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清洁能源装备中试基地、中试车间。搭建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技术综合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推动科技成果的发布、展示和交易,定期举办成果推介、政策解读、专利技术竞价等综合服务。积极承办中国创新挑战赛、技术成果对接会等活动,畅通区内企业与国内外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渠道。
第二节 聚合高端创新要素资源
一、全力建设人才汇聚高地
吸引一批塔尖高端人才。研究制定淄博高新区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依托“淄博人才金政37条”等重磅政策,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人才交流等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落地。加快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人才平台建设,依托区内高能级创新平台引入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一批活力青年人才。充分发挥淄博市“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25条政策措施”、高新区“青年人才十条措施”作用,鼓励通过骨干企业与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引育更多青年人才就业,支持各类创业服务平台组建创业青年俱乐部,举办高新区人才节、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加快建设“青年驿站”、搭建青年流动平台与休闲娱乐空间,集聚更多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一批实用产业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输送通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型人才引育,推动与职业院校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顶尖人才,通过“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等方式柔性吸引企业退休高管、高校院所专家等产业领域人才。
二、全力支持核心技术创新发展
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支持区内龙头企业、院所深入开展技术攻关,发起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围绕无机非金属高端粉体、医学影像、创新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关键产品。推动技术成果灵活转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内技术成果商品化,探索技术入股、技术创业、技术并购、产品众筹等方式加速技术成果自由流动。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研发知识产权转让、质押融资、成果转化保险产品,促进利用知识产权资产实现融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施专利导航工程,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引导市场主体建成共性技术专利池,切实提高专利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支持成立淄博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围绕知识产权大数据、知识产权托管、知识产权护航等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三、全力推动数字资源开放融通
汇聚产业数据资源强化产业治理。推动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整合产业资源,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共性需求搭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大数据、数字医疗大数据等产业数据开放平台,为精准开展产业发展研判、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资源链接等提供要素保障。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促进创新创业。安全有序开放高新区内交通、医疗、社区、政务、电力等公共领域数据资源,为工业互联网、医疗大数据、智能安防等新业态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节 提质增效创新创业
一、提升孵化载体能力
推动形成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加快电子信息创新园、先进陶瓷产业创新园、精细化工与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园、生物医药创新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场化改革,引入专业孵化器运营商,推动专业技术服务、创业指导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天使投资服务和市场拓展服务融合,提升国家级孵化器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达到18家以上。推动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高新区内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重点产业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龙头企业开放创新创业资源,整合产业内供应链、生产制造能力,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集聚行业内优质创业人才、团队开展确定性创业。推动打造一批聚焦前沿、生态型孵化载体。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高新区前瞻布局的产业,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家”等新型孵化载体,融合技术服务、场景验证、行业交流社群等功能,依托孵化载体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孵化、创新发展微生态。
二、探索孵化模式创新
加快探索跨境离岸孵化。提升淄博瀚海慕尼黑科技园、淄博瀚海硅谷科技园孵化载体,支持探索“区内注册、海外孵化”的双向离岸创业孵化模式,促进形成海外载体、招商和人才引进相关组织机构、离岸项目三方对接合作机制,为海外人才“双创”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专业化的“托管式”服务。加快探索异地孵化。发挥高新区政府主导作用,积极联合市场化创业服务组织、产业龙头企业等资源,加快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布局异地孵化器、跨区域创业服务中心等载体,挖掘和及时锁定先进地区优质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推动实现“前端研发在外、成果落地在淄”的创业孵化模式。
三、构建创业孵化生态
丰富孵化服务业态。以政府资本撬动社会资本,采取自建、共建等多种方式,重点围绕医疗器械、数字医疗、创意设计等领域,支持投资促进、培训辅导、媒体推广等服务,丰富高新区创业孵化服务形式。构建创业孵化服务网络。建设淄博高新区创业孵化联盟、协会等组织,集成创业孵化载体、本地投资人、行业知名企业等资源,推动挖掘发现本地优质项目,实现项目与载体的有效适配,推动建立同行业企业的技术联盟,促进企业的互动合作。打造创新创业品牌。打造“多彩活力•淄创汇”创业主题活动品牌,常态化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加大对成功创业者、青年创业者、创业孵化载体的宣传力度,全力提升高新区创业影响力。
第四节 培育创新主体力量
一、壮大科技型企业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后备库,推动财税、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组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服务组织,针对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绘制发展路线图,提供精准化服务,到2025年,争取高新区内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发展。筛选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积极推荐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企业研发创新规范化发展,到2025年,争取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0家,持续在淄博市内保持高企集聚、集群发展优势。培育一批有匠心精神的科技型企业。挖掘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产业中细分领域重点企业,支持细分领域企业做专、做精、做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国际、国内、省域品牌,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内单打冠军。
二、加快培育高成长企业群体
坚持开展瞪羚企业挖掘培育。完善“一个榜单、一个报告、一个政策”的瞪羚企业挖掘培育机制,建设形成淄博高新区瞪羚企业、瞪羚培育企业库,联合投资机构、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孵化载体、媒体等社会化力量,打造协同赋能平台,争取到2025年,在高新区瞪羚类企业中涌现出一批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打造独角兽企业发展集聚区。加快淄博高新区独角兽大厦、独角兽生态岛载体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快链接国内先进城市独角兽企业、准独角兽企业落地总部、区域中心、创新型业务,开展本地未来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本地潜在独角兽企业、种子独角兽企业,推动独角兽类企业成为引领高新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有生力量。
三、做大做强产业领军企业
实施大企业前瞻研发计划。重点支持高新区龙头骨干企业健全研发组织体系,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行业“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等领域着力,开发前沿新产品新技术,提升企业研发创新引领力。实施大企业跃升发展计划。支持淄博高新区内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拥有核心技术和重大发明专利的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展企业平台化发展试点。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遴选典型企业,支持企业发展资源共享、创新众包、创业自由的平台型经济,鼓励企业内裂变创业创新型团队,支持企业构建生态圈,扩大关联企业产品、服务创新网络,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
第五章 深化改革、开放融通,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
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国内创新高地的高端链接,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融入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
一、全面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受理”“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精简高效服务机制。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效能监察等的智慧服务型数字政务系统,非涉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方式创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优质政务服务。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免、减、降、缓、返”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实行即报即享、应享尽享。推动减税降费服务便利化改革,利用“网上办、自助办、邮寄送、线上答”等方式,积极推行“非接触式”服务。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主要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保障,探索“全生命”周期监管新模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信用监管作用,完善信用管理流程,整合交易信用信息,强化客户信用评价和信用管理。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设立诚信典型“红名单”和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明确认定、告知和异议处理程序,做到“应惩必惩、奖惩到位”。
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推动园区市场化运作。实施“园区管委会+运营公司+产业基金+N服务”市场化管理机制,积极引入行业服务、社会事务管理、市场监督等方面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构,提供产业培育、公共管理、招商引资、资源链接等服务。探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适度放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准入,明确新经济企业工商准入,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约束制度,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对新事物留足“试错空间”,给予企业充分自主权进行试错。加快政策制度创新。在高新区原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完善精简、精准、符合新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围绕业态创新、企业爆发式成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需求,加快探索场景供给、揭榜挂帅、机会清单等创新政策支持工具。
三、推进市场化资源配置
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据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业态,合理做好科学城、先创区等新建区域的用地规划,为重点项目留足发展空间;在核心区等已建成区,及时清退僵尸企业、僵尸项目,加快土地盘活利用。创新产业用地模式,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使用标准厂房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和引导高新区内央属、省属、市属国资企业放宽人事、投资等相关管理制度,以终端需求为牵引、以集成创新为抓手、以供应链管理为途径、以战略投资为纽带,依托平台资源孵化新业务、裂变新企业。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健全民营企业沟通反馈机制,搭建高新区政企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本土民营企业坚实的母港。
第二节 塑造国际开放优势
一、搭建国际开放合作平台
打造一流外经外贸平台。发挥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平台优势,打造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售后服务“五大中心”,拓展保税加工、保税研发等新模式。大力引进龙头型、旗舰型企业和开放型项目,支持外贸企业申建自用型保税仓库,带动全市贸易物流转型升级。依托淄博内陆港、“齐鲁号”淄博始发欧亚班列,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大宗物资和集装箱物流,打造联通全球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完善国际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企业加快布局海外研发中心等创新功能节点。依托德国慕尼黑科技园等海外孵化载体,持续支持有条件的孵化机构主动“走出去”,自主或合作建设海外孵化器,积极对接海外创新项目及科技企业,为有意向到园区落地产业化的国外初创企业提供服务。积极搭建国际人文交流平台。实施“海外杰出人才淄博行计划”,吸引杰出科学家、企业专家等到园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与交流。组织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到国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平台载体考察对接,共促经验学习与创新合作。积极举办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国际项目对接会等品牌性、常态化活动。
二、优化全球资源要素配置
推动国际人才要素流动。拓展高端人才交流渠道,通过联合攻关、技术指导、项目孵化等方式柔性吸引高端科研人才、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等在高新区集聚。强化国际专业技术人员交流,支持骨干企业、职业院校探索共建山东莱茵科斯特产教融合基地等职教培训平台,建立“蓝领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机制。促进国际先进技术交流。支持区内骨干企业、科研机构与国外优秀高校院所开展联合研发、项目攻关等技术合作。借助国内、国际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平台等力量,吸引更多符合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国外先进技术落地转化。强化国际资本供给配置。发挥高新区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积极链接开展跨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等的科技金融资本,确保区内银行、保险机构为区内企业开展跨境并购、基地建设、业务拓展等活动提供国际性贷款、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支撑。
三、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合作能力
着力提升外资利用水平。积极发挥外企协会、国际商会等组织作用,搭建与外资企业合作的桥梁,聚焦硬科技主导产业领域,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竞争实力强劲的国际创新型企业、世界500强、全球独角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承接。鼓励落地新华制药国际医药合作中心等高端产业合作项目,探索高端材料供应、核心产品代工、研发外包等产业合作模式,提升本地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分工地位和参与价值分配的能力。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支持园区企业通过自建、共建、合资、租赁、并购等多种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生产基地、贸易基地等,引导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借船出海”。
第三节 加快区域协同发展
一、加快链接国内开放高地
加强京津冀创新高地高端链接。借助京津冀大院大所等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努力形成中心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与科技创新联动格局,吸引重点企业在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区域性总部。加快与长三角地区协同联动。进一步深化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的科技交流与产业链协作,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产业链招商等延链补链工作,加快共建产业园,鼓励企业间开展产业链创新项目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度合作。学习借鉴深圳、广州等粤港澳地区在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创业生态、营商环境、开放发展等方面的改革经验与模式,聚力开展粤港澳双招双引行动,利用新手段、新模式探索高新区发展新路径。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以数字赋能农业发展全链条、农村治理各领域、农民生活各方面,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加强省内地区交流合作
深度融入省会城市经济圈。把握“省会城市经济圈”“济淄同城化”的战略定位与区位优势,率先加强与济南、德州、泰安等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省会城市圈发展新优势。加强产业之间的配套协作,支持高新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济南生物医药、大数据、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等产业融合发展。借助济南创新资源优势与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在高新区布局创新孵化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强化高新区优势企业与济南高校院所间的合作。着力构建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朋友圈。加快与青岛、烟台、临沂等省内地区合作,重点与资源互补性强、产业耦合度高的区域探索共建“飞地园区”。鼓励高新区骨干企业联合省内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共建平台载体,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探索建立项目孵化、人才交流、平台共享等更多合作机制。
三、深度融入自创区协同发展
全面融入自创区协同发展格局。探索与济南、青岛、潍坊、烟台、威海国家高新区形成发展联盟,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联合联盟内领军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平台等开展企业交流合作、院所创新合作、新产品示范应用。推动自创区要素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山东半岛自创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引导区内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仪器设备、科学文献等资源,逐步形成示范区内各类科技资源互通互享机制。
第六章 产城融合、智慧生态,建设高品质科创新城
推动“产业园区”向“科技新城”转变,抢抓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全域融合发展契机,聚焦全域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新城发展活力化、智慧化、生态化,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品质和宜居宜业宜创便利化程度,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和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乐土。
第一节 优化全域空间布局
一、提升发展“一核”
强化核心区高端引领。世纪路以东、金晶大道以西、济青高速以南、中润大道以北区域,加快研发经济、楼宇经济、商业经济融合发展,重点集聚行政、科研、金融、商务、信息技术、科技孵化、居住、医疗、教育、文化等主体,推动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城市解决方案落地,打造科技型企业总部、新技术新产品交易及展示、高端人才生活居住聚集区。
二、高水平建设“两城”
——打造淄博科学城科创高地。上海路以东、尊贤路以西、黄河大道以南、济青高速以北区域。重点抓好科学城TBD(科技商务区)建设,规划独角兽生态岛、中央生态公园、高端商务中心,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总部、创新研发等功能单元,打造科技研发为主的产业升级、金融科技、高端商务、优秀人才聚集地,成为淄博高新区的“科技高地”“商务平台”和“创新中心”。
——打造双创公园城创产城人文融合标杆典范。花山路东侧、鲁山大道两侧区域及尚军路以南、宝南路以北区域。秉承“生态型、淄博范、高品质”理念,加快植入文旅康养、研发经济、总部经济、创业经济、高端产业服务等业态,建设创新总部基地、科创平台、文化街区、健康疗养中心、人才社区等板块,将双创公园城打造成为文旅新区、科创慧谷、智造小镇、人居新城。
三、统筹布局“三区”
集约化建设智能制造区。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高水平推进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淄博功能玻璃特色产业基地等专业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分类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医药健康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的改造与升级,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引领、优势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格局。
高标准建设综合保税区。宝山路以东、鲁山大道以西、傅山路以南、青银高速公路以北区域。全力打通海关监管场站内铁路线与铁路网链接,实现属地报关、属地查验,口岸放行,港站一体化运作。围绕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和“五大中心”规划,建设保税加工区、保税物流区、保税研发中心等功能区,打造成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空间枢纽和国际贸易桥头堡。
高端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鲁山大道以东、鲁泰大道以北、凤凰山路以西、与博兴交界线以南区域。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科技研发、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贸流通、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以科技创新和淄博内陆港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先创区“北联”“东优”的区位支撑优势,聚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区、现代物流服务区,打造淄博高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图1:淄博高新区“一核”“两城”“三区”空间布局
第二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一、建立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完善“四位一体”区域道路体系。规划建设新的快速连接通道,加强与周边区县的联系,与各城区之间形成多条连接道路。优化提升核心区公共交通网络。加快高新区路网提升改造与高铁新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度,合理设置路网密度、道路宽度、路口间距和过街设施,改造宝山路与鲁山大道危险路段,在卫湖路、卫侯路、卫侯东路、南岭南路、民安路、金桓路等建设穿越淄东铁路和青银高速的桥梁,连接省市规划的港站、交通物流公路,完善城市道路网络与农村公路网络建设。完善产业园区交通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保综合保税区及工业园区铁路集散功能,推进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先创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提升改造项目,连通齐桓路西延、齐风大道西延、齐祥路西延、齐新大道西延、花山西路南延、南岭南路等与周边区县、产业园区的配套道路,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二、完善水利网络基础设施
提高水利供应能力。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和实施“双控行动”,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镇节水,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落实防洪排涝治理工程,加快涝淄河、卧龙河等河道的污水、桥梁、绿化等改造,提升易涝区排涝能力。加快西五路中水回用工程中水管线及泵站的建设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扩建,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到2025年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5万吨。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收集和雨污管网分流改造,主要实施三条河道的疏浚、清淤及水系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公共场所无害化水冲厕所建设,到2025年实现全覆盖。
三、加强能源供给体系建设
推广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压减煤电,扩大接纳外电规模,加快构建清洁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依托华能集团建设淄博高新区绿色智慧能源示范区,形成国际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储能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智能光伏设备及制造物流基地、智慧能源产业链配套基地、智慧城市能源物联网云中心等智慧能源产业的快速跨越式发展。加快布局智慧能源网。加快先创区能源综合建设运营工程进度,积极推进智能充电桩建设,持续推动建设电力物联网、开展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实施增量配电试点工作。强化热源供应保障。优化完善油气管网,加大天然气管网敷设力度,扩大管网覆盖面,到2025年新增天然气管网100公里。积极推进供热热源和管网建设,推进城镇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推进集中供热管网向农村延伸,因地制宜进行多元化改造,到2025年新增供热能力150万平方米。
第三节 建设活力现代园区
一、着力强化宜居生活配套
强化人才公寓配套。在淄博科学城、双创公园城加快建设管家式人才公寓、独栋别墅等,引入市场化运营机构,面向创业群体提供可供创业与居住的服务式公寓,提供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生活一体化舒适环境。同时结合房地产市场情况,坚持实物分配、“租、售、补”相结合管理实施体系;通过购买商品住房、租赁、改建存量住房等方式,畅通人才公寓筹建渠道。完善高新区便民设施。建设高新区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综合建设图书馆、档案馆、政务服务中心、规划展览馆,推动便民服务一站式、便利化。打造“十分钟”便民生活圈,推动高新区核心区、重点居住区完善24小时便利店、体育健身点、便民菜店、药店等配套。
二、加快布局休闲配套
打造适宜青年人群的动感地带。围绕核心区银泰城等重点商圈打造时尚街区,重点布局酒吧、咖啡馆、主题餐厅、时尚音乐吧、小剧场等休闲文娱场所,提升高新区时尚度、活力度。构建创新创业活力社交圈。围绕高新区重点孵化载体、商务楼宇建设青年会客厅、创客技术社群等,搭建技术交流、职场提升、婚恋交友、社会教育、文化生活、志愿服务等平台。丰富文化娱乐精品活动。积极举办迷你音乐会、读书会、电子竞技赛事等时尚节会赛事活动,塑造更加年轻化、活力化的高新区精神风貌与城市发展氛围,提高城市的“时尚气质”和“活力指数”。完善文旅休闲配套。加快建设文体公园、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体、黑铁红色文化公园等文旅休闲项目,打造集文化旅游、娱乐体验、运动休闲、生态社区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历史文脉与城市建设更好融合,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气质。
三、推动精品商务设施配套
打造5A级商务办公环境。加快新建、改建、回购一批商务楼宇,引进市场化物业机构开展运营,推动完善楼宇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精品物业服务,围绕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打造专业楼宇、特色楼宇。完善高端酒店旅游配套。围绕高端商旅、专业科研、青年极客等主要群体,加快引入布局高端商务酒店、个性化民宿等,加快布局中高端餐饮、健身等业态,提升商旅体验。建设会展展示新地标。在科学城重点布局建设淄博科学城科创展示中心、中央科技公园等地标,强化高新区交流展示、会展服务等服务功能。
第四节 建设数字智慧园区
一、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速。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改造等工作,充分利用存量基站资源、社会公共资源快速实现高新区5G广度覆盖,实现在先创区布局新型基站、大小5G塔数量达到600个。推动光纤网络提速,建设千兆固网应用示范园区、示范企业,促进千兆固网应用落地。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新区数据处理能力,加快联合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布局建设计算型IDC数据中心,打通数据、算力、应用闭环。积极推进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加氢站、充电站(桩)等设施规划及建设。
二、提升专业园区智慧运营
完善园区数字化专业服务。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与国内知名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合作,为入园企业提供上云、用数等专业化服务,强化企业数字化服务支撑。加快园区在线一站式服务。推动火炬创业广场、生物医药创新园等写字楼宇建立完善园区云管理软件与操作系统,开通园区线上服务超市,提供水电、租赁、缴费、客服的在线服务,实现园区物业服务“零跑动”。强化园区智慧综合管理。依托四宝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建设园区管理大脑,集成物业管理、安全防控、能源管控、环境监测、消防管理等功能,实现园区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三、加快城市智慧高效管理
建设智慧交通系统。对核心区公共停车位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快科学城、先创区等新建区智慧停车、智能立体停车场建设,集中梳理高新区拥堵路段,利用实时大数据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积极部署智慧生态系统。加强对水、气、林、土、噪声和辐射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的实时获取、分析和研判,提升生态资源数字化管控能力。着力推进社区智慧化治理。加快镇(街)、村(社区)各类信息系统归集,完善基层事件发现机制,创新社区治理O2O模式,建设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提升基层社区智慧化管理水平。夯实城市数字管理安全。加快培养信息安全工程师,建设高新区信息安全实验室,为数字城市运营安全提供支撑。
第五节 建设绿色生态园区
一、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强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聚焦“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扬尘源”,实施有效削减排放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精准抑制扬尘污染、全面管控面源污染等八大举措,治理源头污染。有效管控土壤污染。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形成垃圾分类长效机制。配套建设垃圾收集转运站,到2025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二、推动园区绿色运营
推动园区能源综合利用。以智能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先进陶瓷、功能玻璃、高分子片区)为示范,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创新园区绿色发展模式。引导电子信息产业园等新建园区探索开展环境管家、绿色联盟、产业共生、第三方环境服务等创新发展模式,推广绿色整体服务和全过程服务,鼓励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化园区,降低园区能耗。
三、打造文明绿色城市
因地制宜布局微公园、微绿地。大力推动生态带、生态公园、市政绿化等生态网络工程,以高新区西南片区为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开敞绿地景观;结合科学城、先创区建设,在北部片区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新建一批城市综合性公园、郊野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建设一批绿色示范社区。结合高新区内村居改造、社区提升,积极推动建设一批绿色社区。加快节能基础设施布局,改造提升社区村居供水、排水、供电、弱电、道路、供气、消防等基础设施,在改造中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材料,提高民居建筑绿色化水平。
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深入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布局,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建一批粮食、蔬菜、畜牧、果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遵循“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规划理念,探索推广城郊型“新村+农产品商贸流通+特色农产品加工”新村建设模式,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垃圾、污水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为主,建成一批村容美、村貌新的标杆村居。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推进城乡教育、医疗、购物、文化、特色街区一体化,加快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向乡村延伸。
五、深化园区精细管理
推进城乡环境治理。以打造最具气质、最干净的城市为目标,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行动,建设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建筑设计。加强主要功能区、主要景观、地标式建筑物的精细化、辨识度设计,提升整体视觉品质。探索实行智慧环卫。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提高城市管理市场化一体化水平。深入推进机械化联合作业为特征的城市深度保洁。建设智慧环卫中心,推进环卫生产生活、管理方式的创新。
第七章 以人为本、共治共享,提供幸福社会新典范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社会民生发展,全面提升高新区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安全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进社会事业标准化、均等化、智慧化、国际化建设。
第一节 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一、加强教育资源供给
强化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幼儿园新建、改扩建,推动办园条件标准化、农村幼儿园提升,加快建成尚园幼儿园、国信幼儿园、林溪郡幼儿园等,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独立占地的托育机构或场地、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一流学校建设计划”,培育、扩大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优质教育资源,重点推动高新区第九小学、高新区第二中学建设项目,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着力做强职业教育品牌。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加快建设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市属中职学校(市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
二、加快教育开放协同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引导和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健康发展。加快与国内先进地区教育接轨。深入实施“内培外引”,面向国内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集聚地区,实施国内品牌教育资源引驻计划,推动教育集团化发展,以国内品牌性教育资源为突破口,着力提升淄博高新区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中教育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高新区教育国际化发展。开放学前和高中教育阶段办学方式,引入国际教育资源,加快建设布局一批国际学校。鼓励高新区内学校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联动,开办国际部、国际课程班,组织教师培训、学生研学旅行,促进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三、推动教育模式改革
推动教育品牌化。持续实施名校、名师带动战略,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建设,推动名校长、名师招募和链接,建立校长、名师、骨干教师培训档案,切实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水平全省领先。加快教育特色化。促进办学模式特色化、多样化,鼓励学校挖掘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学校特色项目,建设一批艺术、体育、科技等特色学校,构建“一校一特色”发展格局。全面升级教育信息化。支持中小学校加快教学、科研的数字化管理,开发和推广应用在线课堂教学、智慧校园、标准化考试系统等。整合高新区名校教育资源,打造高新区“线上教育”品牌,推动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在线共享。
第二节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扩大医疗资源供给
完善医疗机构布局。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建设发展,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推动淄博莲池骨科医院等医疗机构落地,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非公立健康服务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引入公立医院在高新区设置医疗分支机构,推动世博高新医院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医院。加快布局特色专科医院。发展骨科、妇儿科、口腔科、老年病、康复理疗、体检中心、临床检验机构,改善辖区医疗资源结构。招引综合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机构,增强高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二、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强化社区医疗服务力量。配齐配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设备,提升门诊、手术和住院服务能力,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探索引入市内外三甲医院托管、领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推行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打造“智慧健康社区”,持续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远程医疗应用和健康咨询、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等在线服务。持续创新“医联体”模式。建立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制度,形成“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分级诊疗服务格局,推动联合诊疗、联合检验检查、联合康复等分级诊疗模式。
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
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疾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智慧监控及快速反应体系,完善疾病监测系统,提升预警能力和水平。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防控干预能力。加快建设高新区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立常态化医疗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储备、物流配送机制,按照各类传染病防治要求,在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积极落实预防干预措施。
第三节 繁荣文化体育发展
一、丰富城市人文精神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乡村美学教育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推动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深入开展向“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人民楷模”朱彦夫、“环保卫士”孟祥民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激励干部群众学习榜样、争当先进,为高新区“三区一窗口”建设注入奋进力量。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在社区、村居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吧、青少年拓展基地、创意馆等文化设施,健全覆盖全民、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基层文化活动。结合节庆、民俗活动,鼓励社团积极参加各级展演、创编活动。加大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出车、流动放映车、流动科普车配置力度,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强化文化人才挖掘,充分发挥高新区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业余文化骨干、文化热心人、文化能人作用,进一步完善文化志愿者队伍招募,构建基层文化人才骨干队伍。
三、加强特色文化服务供给
加强科普博物服务。结合高新区科技创新功能定位,积极与市级联动,打造科普参观、科普宣传、科普游园等一系列活动,推动“浸入式科普体验”,将淄博科学城科创展示中心建设成为全市科普服务标杆。打造产业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得益乳业、华光陶瓷、硅元陶瓷工业旅游示范点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域内企业积极推动“工业+旅游”融合服务模式和产品,促进传承和培育工业文化、工业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完善高新区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做好市级以上文物单位、市级以上非遗保护工作,推动形成傅山博物馆等文博项目,实现文物资源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融合。
四、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综合型体育中心。推动淄博高新区体育中心建设,打造集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地、门球场地等设施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场地及其他室外活动场所,强化高新区全民建设和重大赛事活动服务承载能力。完善社区村居健身设施。推动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建设,配齐笼式足球、笼式篮球、健身器材等,实现所有村居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健身设施开放共享。统筹高新区内学校及相关单位运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开放,着力提升体育场地设施对群众健身的满足率。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
一、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对低保、特困、低收入等不同类型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机制,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或急难社会救助,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鼓励更多志愿组织与社会组织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福利、慈善工作,通过加强养老院、福利院、文化活动站等建设,建立健全高新区福利和慈善服务网络。完善优抚安置服务体系。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和标准调整机制,探索建立优抚安置对象社会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二、推动养老事业发展
大力发展普惠养老。强化政策扶持激励作用,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引导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养老服务站、助餐点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养老设施。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25年老旧和新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每一个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到2025年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以上。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龄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以高龄、失能老年人为重点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扎实做好兜底保障。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宣传,推进法定人群“应保尽保”。扩面征缴稽核,增强部门间数据交互及联动,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建立养老保险养老金水平稳定增长机制,保障养老金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医疗保险衔接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有效衔接,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协调发展。探索个人医保账户改革,提高个人医保账户资金使用效率。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完善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落实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险扶贫优惠政策,确保全面实现贫困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应享尽享。
四、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快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高新区内企业扩大招生规模,开展“线上+线下”多元招聘,持续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农民群体就业,加快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深入挖掘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用工潜力,鼓励优先吸纳本地农民工和本地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员。推动复转退役军人就业,加大基层公务员、镇(街)专职人民武装干部、一线执法职位定向招录,公安机关特警职位优先招录反恐特战等退役军人。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就业指导”等活动,提供精准化就业服务。联合社会组织成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各类招聘服务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企业,推动社区化就业,促进职住平衡。支持各类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严格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提高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深入开展针对困难家庭的帮扶活动,做到帮扶精准到户到人。积极开展投资理财、金融支持、就业培训等工作,增强低收入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
五、统筹保障重点人群发展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强出生性别比失衡综合治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全面提高妇幼健康水平,积极发展托育服务。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儿童疾病防控,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实施孤儿医疗康复、助学等救助工程,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和友好社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全方位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完善妇女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健全残疾人托养照料和康复服务体系,依法落实残疾人救助、补贴制度。实施“残疾人体育健身计划”,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完善支持家庭发展政策体系。探索实行父母带薪育儿假。
第八章 警钟长鸣、安全至上,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法治高新区
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筑牢安全环境。
第一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一、夯实生物安全保障
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构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完善传染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动物防疫、全民公共卫生、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全面提高生物安全法治化水平。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生物安全防控水平。
二、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溯源体系。从源头、传导、转化等关键环节进行风险管控,切实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校园食品安全守护、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治理四大行动,加大对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检查和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推动食品安全多方共监共治。加快构建餐饮单位自查自律、运营方日常管理、部门监管、消费者参与的“四位一体”管理理念,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力度。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发布制度,普及食品药品安全法规和相关知识,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提高大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三、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强化工委管委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交通运输、矿山、危化品、建筑工地、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与整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推进风险分级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一体化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第二节 保障经济运行安全
做好中长期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准备,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预防机制和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预案,确保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强化重要经济指标动态监测和研判,建立健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有效机制,鼓励企业建立供应链需求链备份系统。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完善能源供应应急预案,保障重点领域和季节煤电油气运综合运行。实施食品药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食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工程,加强食品药品全链追溯、全程监管,构建高效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粮食现代流通和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粮食、果蔬、猪肉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监测网络,完善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链条,确保粮、油、肉等重点农产品供应安全,守牢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讯、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进一步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筑牢经济稳健运行根基。
第三节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的社会治理模式。
一、构建“大综治”工作格局
以区、镇(街道、中心)、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为支撑,打造意见诉求、矛盾纠纷集中受理,职能部门、社会资源联动处置的综合性工作平台,建立受理、分流、督办、考核闭环运行机制,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健全完善诉调对接、访调对接、检调对接、警调对接机制,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等多种调解方式有机衔接、协调联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责任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做到“应评尽评”。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开展“平安村居”“平安网格”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推动“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
二、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
落实综治信息平台、社会治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优化网格化管理布局,明确网格事务清单,实行“多网融合、一网统筹”,实现精细管理、精准管控。完善区、镇(街道、中心)、村(社区)、网格联动机制,建立网格员与有关专业力量、执法队伍、社会组织等之间的联动机制,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下沉,全面提升网格管理效能。
三、健全立体化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机制,坚决打好反奸防谍、反恐维稳、反渗透、反邪教等维护政治安全攻坚战。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推进城乡视频监控增点扩面,到2025年重点公共区域、行业领域的重点部位覆盖率、联网率均达到100%。深入实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精细精准工程,建立完善“以房管人”机制。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持续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可防性案件发案数保持逐年下降。
第四节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应对各类事故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按照全市布局,配合做好优化地质、地震、气象灾害等监测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开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风险调查,加强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落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建设要求。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地震、洪涝、低温雨雪冰冻等特种灾害消防专业救援力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灾后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机制。
二、加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
完善部门、社会力量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健高新区、园区(镇办)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专业应急救援能力和综合抢险救灾能力。
第五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一、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实现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治化。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确保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范、合法有效。实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服务走在监管之前,全面推进行政指导工作,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依法实行决策公开、执行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二、提高司法公信力
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落实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等制度,完善法庭调查程序,确保庭审效果。深化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提升司法效能。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逐步实行律师代理申诉制度。加强司法活动监督,完善阳光司法机制。深入推进审执分离,有效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
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制度。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力量参与制度机制。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深化事业体制公证机构改革,发展壮大合作制公证机构。健全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提升司法鉴定公信力。
第九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第一节 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高新区工委工作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勤廉机关建设作为推动机关党的建设、提升机关治理效能的有效举措,带动和促进高新区各领域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强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建设,以有力有效的监督保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支持驻高新区“两代表一委员”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深入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增强侨务工作实效,广泛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等爱国友好力量,巩固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坚持落实党管武装各项制度规定,持续推动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加强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力量,形成推进规划顺利实施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统一规划体系建设
坚持规划《纲要》统领地位,各级、各部门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重大项目审批批准、政府投资安排、财政支出预算、重点领域政策等,要紧紧围绕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建立以规划《纲要》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推动规划整体落实。加强规划衔接协调,确保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合理,推进安排有序。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战略,确保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第三节 明确规划实施分工
高新区管委会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对规划确定的重大目标任务实行责任考核,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经济发展局牵头做好规划实施的协调落实,各部门对分工负责事项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年度计划分解落实。坚持规划和项目统筹推进,按照规划确定项目、项目落实规划的要求,在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行业,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项目布局和实施管理。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开展对规划指标完成、政策措施落实、重大项目推进、总体目标实现情况的跟踪分析,提高规划实施效果。加强评估考核,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考核的客观性。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积极开展公众评价。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认可和认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